“只要严格执行军法,朝鲜兵也能令行禁止。”
对于新军平叛时出现逃兵的现象,周遇吉是听说过的。而且在《强军报》上,看到过相关讨论。
针对逃兵和军令问题,报纸上提出的办法足以装订成几本厚册子。这些方法都能在朝鲜士兵上试验,看看哪一种办法合适。
只要能让朝鲜士兵在战场上不逃跑,就能用他们牵制建虏兵力。
如果一百个朝鲜人能牵制一个建虏的话,一千万朝鲜人就能拖住建虏十万人。
周遇吉从皇帝那里收到的命令,就是发动朝鲜民众,尽量把建虏引到朝鲜——
只要朝鲜有一个人愿意战斗,大明就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支持,支持他们和建虏斗下去。
就像丘吉尔曾说:大英帝国绝不投降,直到流干最后一个印度人血液。
如今的大明也是以此为目标,打算让朝鲜人拖住女真人。
为此,理藩院对朝鲜权贵开出各种优待,把朝鲜上层君臣,都绑到大明的战车上。
对底层民众也大肆拉拢,打算把他们收编为大明人。
整个朝鲜半岛,朝廷甚至都打算完全分封出去,封赏给在和建虏作战中立下功劳的军民。
洪承畴作为这个策略的实施者,对此可以说是极为乐见的。因为朝鲜战场的地位在提高,他有机会立下更大的功勋。
至于这对朝鲜会带来多少破坏,又会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牺牲,他心里其实是不怎么在意的——
别说死的都是朝鲜人,就是大明的百姓,也会被他毫不犹豫地扔上前线去。
他只是担心朝鲜士兵不中用,拖累自己难以立下功勋。
但是周遇吉的话,让他认识到大明不可能派出多少士兵。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只能作为教导队和督战队。
如果他想在平定建虏中立下更大功勋的话,还得依靠朝鲜人。
这让他认真思索朝鲜士兵适合做什么,如何能让他们充分发挥战力:
“朝鲜人以前擅长弓箭,倭乱之后又学会了火铳。”
“这些人最是适合作为火铳手,或者运送辎重做辅兵。”
“骑兵、车兵、侦察兵这些兵种,都需要大明将士。”
做出这个结论,洪承畴强行要求道:
“小曹将军带了三百骑兵,正是朝鲜军队所需。”
“周将军务必把他调过来,和洪某一起北上。”
周遇吉听到这番话,知道自己不出人是不可能了。
若是继续抵抗,恐怕会惹得洪承畴不快,对自己以后不利。
所以他只能道:
“御营三百勇士,是陛下派来保卫朝鲜君臣的,坚定他们抗击建虏的决心。”
“如果洪帅能劝朝鲜君臣另选地方做陪都,末将可让曹将军率一半人过去。”
洪承畴闻言奇道:
“江华岛那里不行吗?上次丁卯胡乱朝鲜君臣就躲到了那里。”
“还有南汉山城,也是朝鲜国都的保障地。”
周遇吉摇了摇头,否定道:
“这两个地方都不行!”
“江华岛距离陆地太近,海峡宽度只有一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