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红顶商人胡雪岩剧情介绍 > 第137章(第1页)

第137章(第1页)

得了个外号,叫做&ldo;左都御史&rdo;。巡抚照例挂&ldo;右副都御史&rdo;衔,叫左宗棠为左都御史,意思是说他比&ldo;右副都御史&rdo;巡抚的权还要重。

其时有个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湖北恩施人,声名不佳,有一次去见左宗棠,谈到永州的防务情形,樊燮一问三不知,而且礼貌上不大周到,左

宗棠大为光火,当时甩了他一个大嘴巴,而且立即办了个奏稿,痛劾樊燮&ldo;贪

纵不法,声名恶劣&rdo;,其中有&ldo;目不识丁&rdo;的考语,也不告诉骆秉章就发出去了。樊燮是否&ldo;贪纵不法&rdo;,犹待查明,但&ldo;目不识丁&rdo;何能当总兵官?

当下先革职、后查办。这&ldo;目不识丁&rdo;四字,在樊燮心里,比烙铁烫出来的还要深刻,&ldo;解甲归田&rdo;以后,好在克扣下来的军饷很不少,当下延聘名师

教他的独子读书,书房里&ldo;天地君亲师&rdo;的木牌旁边,贴一张梅红笺,写的就是&ldo;目不识丁&rdo;四字。他告诉他的儿子说:&ldo;左宗棠不过是个举人,就这

么样的神气;你将来不中进士,不是我的儿子。&rdo;他这个儿子倒也很争气,后来不但中了进士,而且点了翰林,早年就是名士,此人就是樊增祥。

一方面教子,一方面还要报仇&rdo;樊燮走门路,告到骆秉章的上司,两广总督官文那里,又派人进京,在都察院递呈鸣冤。官文为此案出奏,有一

句很厉害的话,叫做&ldo;一官两印&rdo;,意思是说有两个人在做湖南巡抚。名器不可假人,而况是封疆大吏;这件事便很严重了。

其时郭嵩焘是南书房翰林,他跟左宗棠的胞兄左宗棠植是儿女亲家,与左宗棠当然很熟,深知他才气过人,便跟同为南书房的翰林潘祖说:&ldo;左

季高如果不在湖南,一定保不住;东南大局,不复可问。我跟他同乡,又是姻亲,不便进言,老兄何妨上个折子。&rdo;

潘祖荫听他的话,果然上了上折子,铺叙他的功绩以后,作了个结论:

&ldo;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rdo;。咸丰一看,为之动容,当即传旨问曾国藩,左宗棠是仍旧在湖南好呢?还是调到曾国藩大营中,以

便尽其所长。曾国藩回奏,左宗棠&ldo;刚明耐苦,晓畅兵机,&rdo;。于是奉旨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

左宗棠因祸得福,多亏得潘祖荫、郭嵩焘,但他对潘、郭的态度,大不相同。左宗棠除了&ldo;三节两寿&rdo;必送一份极厚的礼金以外,知道潘祖荫好

收藏金石碑版,当陕甘总督时,凡是关中有新出土的碑,初拓本一定专差赍送潘祖荫,有时甚至连原碑都送到潘家。

郭嵩焘是在洪杨平后,奉旨出任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名瑞麟,与巡抚同驻广州;&ldo;督抚同城&rdo;,常不和睦,瑞麟贪而无能,但为内务府出身,有事

可直接诉诸两宫太后,靠山很硬,所以郭嵩焘深受其掣肘之苦而无可如何。哪知处境本已很难的郭嵩焘,万想不到多年好友,且曾加以援手的左

宗棠会跟他为难,为了协饷,除致函指责以外,且四次上奏折,指摘郭嵩焘,措施如何不然。郭、左失和的原因,有种种传说,流传最盛的一个说法是,

当郭嵩焘放广东巡抚时,湘阴文庙忽产灵芝;郭嵩焘的胞弟郭焘写给老兄,以为是他开府的吉兆。左宗棠得知其事,大为不悦,说&ldo;文庙产灵芝,如果

是吉兆,亦当应在我封爵一事上面,与郭家何干?&rdo;由此生了意见。其实,湘阴文庙产灵芝,是常有之事,左宗棠亦不致小气到连这种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