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杜甫评传莫 > 第112章(第2页)

第112章(第2页)

唐诗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考察,不难看出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二、文学史观之二:“清辞丽句必为邻”

陈子昂对于以“齐梁间诗”为代表的南朝文学是一笔抹煞的,在南朝诗

风占主导地位的初唐诗坛上,陈子昂的呼声无异是振聋发聩的一声春雷。陈

子昂的好友卢藏用说:“宋齐之末,盖憔悴矣。透迤陵颓,流靡忘返,至于

徐、厦,天之将丧斯文也。后进之士若上官仪者,继踵而生,于是风雅之道

扫地尽矣。?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

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全唐文》

卷二三八)语虽不无夸张,但确实说出了陈子昂挽狂澜于既倒的历史功绩。

在齐梁之风已弥漫数百年之久的历史背景下,只有矫在过正才能摧陷廓清。

陈子昂对南朝诗歌的批判正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

的。然而,矫在过正的观点必然是偏颇的。陈子昂理论的偏颇之处在于他在

反对南朝诗歌的浮靡风气时却将其艺术成就也一笔抹煞了。随着浮靡诗风逐

渐退出诗坛,这种偏颇也越来越明显。盛唐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其实已经在暗

中纠正这种偏颇了,例如李白在理论上虽然追随陈子昂的观点,对建安以来

的诗歌均斥为“绮丽不足珍”,但是他在创作中则对南朝诗人谢灵运、谢脁

等倾心学习,且受到鲍照、何逊、阴铿等人的影响,而陈子昂鄙弃不为的七

言诗也在李白笔下大放光彩。1等到杜甫登上诗坛时,距离陈子昂写《与东方

左史虬修竹篇序》已有五十来年了。2在这段时期里,盛唐诗人已以他们的创

作实绩将南朝诗歌的浮靡风气扫除干净,也就是说,陈子昂大声疾呼的革新

主张已经实现。这样,对陈子昂的理论进行反思从而纠正其偏颇的任务就被

历史提出来了。

这个任务是由杜甫完成的。

杜甫既然对文学遗产抱着“转益多师”的态度,他当然不可能对前人在

诗歌艺术上的任何成就轻易否定或置之不理。从杜甫的创作来看,他对历代

诗人在艺术上的成就采取了极为虚心的态度,兼收并蓄,转益多师,这正是

他成为“集大成者”的原因之一。与之相应的是,杜甫在理论上也正面提出

了“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之五)的主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