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杜甫评传莫 > 第112章(第1页)

第112章(第1页)

杜甫所说的“比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显然它不可能是指“比方于物”与

“托事于物”(《周礼?太师》郑众注),而应是:“比,见今之失,不敢

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

礼?太师》郑玄注)因为先郑所释的“比兴”是一种修辞手法,后郑所释则

含有美刺之义,而元结的两首诗相当古拙,绝无比喻等等修辞手段,其价值

正在于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舂陵行》末句云:“何人采国风?吾欲献

此辞!”(《元次山集》卷四)可见元结自己也认为他的诗是继承了《诗经》

的美刺传统的。所以杜甫所谓“比兴体制”,正是指《诗经》所开创的美刺、

规讽传统。杜诗中对元结的诗予以极高评价,云:“贾谊昔流恸,匡衡尝引

经。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又云:“感彼危苦词,庶几知者听”。都

是从元诗的讽喻作用着眼的。杜甫并不反对或轻视陈子昂的“兴寄”主张,

上引杜甫对《感遇》诗的赞颂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他进而倡导“比兴体制”,

却弥补了陈子昂诗论的一大缺陷。有两点情况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一,杜

甫在倡导《诗经》的优秀传统时虽然沿用了“比兴”一词,但其内涵要比汉

儒所释更为广阔、深刻。简而言之,汉儒(例如郑玄)所说的美刺是一种狭

隘的功利主义观点,在他们看来,无论是美是刺,作诗都是为了规谕君主。

而杜甫所倡导的其实是广泛而真实地反映社会、时代的写实,也即恢复《诗

经》中优秀作品的本来面目,社甫的创作实际就证明了这一点。二,杜甫虽

以《诗经》作为写实文学的代表,但事实上他对于汉乐府民歌及建安诗人反

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也一样的重视,他在倡导“比兴”传统时同样做到了“转

益多师”。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主张不但具有较高的理

论价值,而且对当时的诗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果说陈子昂的理论为盛

唐诗指明了方向,那么杜甫的理论就是盛唐诗继续发展的指南。因为唐诗在

盛、中之际的变化之标志,正是从以抒情述志为主转变为以写实为主。所以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都对杜甫给予极高的评价,而且在新乐府诗的写

作中主动接受了杜甫的巨大影响。可惜的是白居易等人过分强调了诗歌的讽

喻作用,结果反而从杜甫的理论向汉儒倒退了一步。我们把社甫的理论置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