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恳恳
之意&rdo;(《陈亮集》卷22《告祖考文》)。陈亮自小受其祖父豪放之性格之影响,
又受其曾祖父抗金事迹的感染,从小就关心国家命运,抱有经略四方之志,为他后
来走向光辉的人生道路确定了初步的方向。
《宋史&iddot;陈亮传》说他&ldo;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
下笔数千言立就&rdo;,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是一位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
非凡的人。在18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3篇,
讨论了19位风云人物。当时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
&ldo;他日国士也&rdo;,并&ldo;请为上客&rdo;(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赏的是陈亮博通古今
的才华,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去,孝宗隆兴元年,
周葵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ldo;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时豪俊尽其议论&rdo;。
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ldo;谈此可精性命之学&rdo;,(同上),但陈亮对此不
很感兴趣,他后来说&ldo;绍兴辛已,壬午之间,余以报治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
许,而反授《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
之学亦渐闻矣。&rdo;(《陈亮集》卷28《钱叔因墓碣铭》),经过学习,陈亮虽然对
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胜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
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
究前人的历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冀图从历史的
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陈亮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又是一位具有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
势的英豪之士,他的文章和议论不是为了谋取官职而作,且常常为权势人物所不悦,
因此,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他说:&ldo;亮闻古人之于文
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rdo;
(《陈亮传》卷28《复吴叔异》),陈亮认为,做官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主张,
若不如此,不如不做官,后来他又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