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古代大儒 > 第295章(第2页)

第295章(第2页)

时代,科举的道路被天下视为读书人立足社会施展抱负的正途。天启三年(1630),

宗羲到了南京,与沈寿民(字眉生,安徽宣城人,侨居南京)邂逅相识。这一年逢

午,正是乡试开科之期,寿民劝宗羲应考。如能中举,对家人也是一种安慰,因此

宗羲参加了庚午科南京乡试,结果却名落孙山。返乡途中,在镇江遇见文震孟(字

文起,号湛持,江苏苏州人,崇祯八年曾一度入阁),两人同乘一船,直到苏州。

开中叙话,言及这次科考,宗羲便将自己的试卷呈上,请身为父执辈的文起先生指

教;震孟阅后极为赞叹,&ldo;嗟赏久之&rdo;,对宗羲说:你日后&ldo;当以古文呜世,一时

得失,不足计也&rdo;(《思旧录》)。

这番经历,使宗羲进一步认识到&ldo;科举之学锢人生平&rdo;,于是更为自觉地把精

力集中在能够经世致用的&ldo;实学&rdo;上。虽然后来宗羲也曾数度入场屋参加科举考试,

其实都是聊以应景,早已不存有博取功名之类的心思了。

当年尊素被逮入京时,曾谆谆告诫儿子:&ldo;学者不可不通知史事&rdo;(《年谱》);

途经绍兴,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蕺山先生或念台先生,浙江绍兴人,

1578‐1645)为尊素饯行,尊素在席上又嘱咐儿子拜宗周为师。宗羲牢记父亲的遗

嘱,回到家乡后便开始发愤治学。蕺山先生是当时名儒,曾在东林书院讲学,政治

上十分同情和袒护东林党人;学术方面提倡&ldo;慎独&rdo;、&ldo;诚意&rdo;,毕生研讨程朱理

学和阳明心学,而对两者又有所批评。宗羲在蕺山门下问学,致力于研究宋明以来

的理学思想。地处浙东的绍兴素为人文荟萃之区,讲学论道之风极盛,所谓&ldo;自宋

元以来,号为邹、鲁&rdo;(全祖望《鲒囗亭集》外编16《槎湖书院记》),宗周之学,

出姚江学派(王阳明心学)。崇祯二年(1629),宗周与陶爽龄一同讲学于绍兴证

人书院,陶氏宗阳明学末流,喜欢援儒入释,与弟子&ldo;授受皆禅&rdo;,&ldo;姚江之绪,

至是大坏&rdo;(《梨洲先生神道碑》),宗周对此十分不满,刚入蕺山门下的黄宗羲

攘臂而起,约集&ldo;吴越中高材生六十余人,共侍讲席&rdo;,破斥陶氏之说,使蕺山

&ldo;慎独&rdo;说更为发扬光大。在问学蕺山门下同时,宗羲又开始有计划地阅读史籍。

他从《实录》入手,将本朝自太祖迄光宗共十三朝《实录》细细研读,然后再读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