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充满了警惕,深知自己肩负着保护义士军的重任。
他大声吩咐亲卫:“传令下去,加强营地警戒,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若有可疑之人靠近,立刻拿下!”他的声音洪亮,透着杀伐果断的魄力。
自从得知有人窥探营地后,他更加警惕,不容许任何人威胁义士军安危。
第二日朝堂上,宗泽从边境风尘仆仆赶回,身着铠甲,满面疲惫但眼神坚毅。
他铠甲上沾染着灰尘,脸上有着风吹日晒后的痕迹,络腮胡子略显凌乱。
他向李启禀报道:“启禀陛下,臣已将边境防御工事巡视完毕,虽整体坚固,但有部分薄弱之处,需要尽快加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在朝堂回荡。
李启皱眉严肃问道:“具体哪些薄弱之处,宗将军可详细说来?”宗泽立刻详细汇报并提出改进方案。
群臣听后议论纷纷,有的赞同,脸上带着欣慰的神色,他们觉得宗泽的方案切实可行,能有效加强大齐的边境防御;有的反对,摇头皱眉表示质疑,他们担心这样大规模的改进会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
在这过程中,大臣们的表情随着讨论的进展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期待到争论时的激动,再到最后决定时的严肃。
李启看着忙碌的大臣们,心中始终无法放松警惕,昨夜的黑影和窥探者像刺一样扎在心头,让他无法安睡。
他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希望能尽快解决这些潜在的威胁,另一方面又担心操之过急会引起更大的动荡。
退朝后,他坐在御书房龙椅上,手轻轻敲击桌面,目光深邃若有所思。
突然,他抬头对着空无一人的御书房缓缓说道:“……他们,究竟是谁?”
福安领命后不敢怠慢,调集宫中所有侍卫,加强宫门和各宫殿巡逻,连偏僻角落都安排了人手。
他亲自检查宫墙各个角落,手指仔细地摸索着墙壁,确保无攀爬痕迹。
连御膳房送来的膳食,他也亲自试吃,眼睛紧紧盯着食物,心中默默祈祷不要有毒。
宫中气氛骤然紧张,人人神经紧绷,仿佛拉紧的弓弦随时会断。
与此同时,负责调查的暗探传回消息。
那些在城中和义士军营地附近活动的不明人士与北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燕和大齐关系紧张,边境摩擦不断。
暗探截获密信提到“里应外合”“颠覆政权”等字眼,证实了李启的猜测——有人想在大齐内部制造混乱颠覆统治。
这个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在李启心中炸开,他意识到局势比他想象的还要严峻,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李启得到消息后,殿内的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立刻召集张肃、宗泽等心腹大臣到御书房商议对策。
御书房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严肃面容。
“北燕狼子野心,朕早有察觉。”李启语气冰冷,眼中透着寒意,他心中既愤怒又担忧,愤怒北燕的阴险狡诈,担忧大齐的安危。
他的目光在大臣们脸上一一扫过,眼神中带着询问与期望。
“只是没想到,他们竟敢把手伸到朕的眼皮子底下。”张肃面色凝重拱手道:“陛下,如今事态紧急,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防北燕阴谋得逞。”宗泽也站出来说:“陛下,臣建议立刻加强边境防御,同时在城中大规模搜捕,将北燕奸细一网打尽。”李启沉思片刻缓缓说:“宗将军所言极是,但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打草惊蛇。必须先摸清北燕具体计划,再采取行动。”众人纷纷点头,他们都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大齐的生死存亡。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御书房内的凝重气氛。
紧接着一个侍卫慌慌张张跑进来,跪倒在李启面前,颤抖着声音说:“陛下,大事不好……”侍卫气喘吁吁地禀报:“城外的义士军营地……遭到不明身份人员的袭击!”
李启猛地站起身,龙椅在地板上发出沉闷声响,烛火晃动映照着他阴沉的面容。
一股寒意从脚底窜到头顶,他感到一阵晕眩,仿佛世界在旋转。
他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义士军营地的画面,那些士兵们的笑脸仿佛还在眼前,现在却遭受着袭击。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厉声问道:“怎么回事?细细说来!”
侍卫颤抖着声音断断续续讲述经过。
原来一伙黑衣人趁夜色潜入义士军营地,行动迅速配合默契,显然是训练有素的刺客。
义士军虽奋力抵抗,但事发突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在营地中,只听见黑衣人手中的兵器划破空气的呼啸声,以及与义士军士兵的兵器碰撞时发出的“铛铛”声,还有士兵受伤时的惨叫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整个营地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