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唐朝凌烟阁24功臣都有谁 > 第37章 冯慈明命丧翟让之手李密怒杀季珣(第1页)

第37章 冯慈明命丧翟让之手李密怒杀季珣(第1页)

李渊的义军向着汉中方向可劲的攻城占地,捷报频传。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却还在被隋朝的政府军死缠烂打,紧盯不放。

前文讲过,隋炀帝杨广,初次见到李密时便心生嫌恶。曾经那杨广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李密前来觐见。杨广的目光在李密脸上停留,只觉得那双眼睛狡黠无比,眼白多得有些异样,当下心中就泛起一阵厌恶之感,这种感觉在心底生根发芽,随着李密后来的举动愈发浓烈。李密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立门户,妄图将隋朝那庞大的根基撼动,这无疑是在杨广的逆鳞上狠狠挠了一下。杨广气得在江都的迷宫中来回踱步,心中满是对李密的愤恨,连和可人的吴女们玩耍的心情都没有了。

于是,杨广满脸怒容地叫来中书舍人(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则是中书省中的官员,具体负责撰写诏书),给正在洛口与李密对峙的王世允写下一道督办函,那字里行间都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命你全力剿灭李密所率瓦岗军,不得有丝毫懈怠,若有不从,严惩不贷!”

写罢,杨广审阅之后,将督办函重重地拍在龙案上,命中书舍人安排使臣迅速送往洛口。随后,他又传下旨意,命令韦霁、王辩、王隆以及河内通守孟善谊、河阳郡尉独孤武都,各自点齐所统领的军队,火速会集到东都。并且严令各路军队,皆要听从王世充的统一指挥调度,务必将这股逆军扼杀。

韦霁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军事世家,其父韦孝宽是北周的重要军事将领。韦霁在北周官至使持节、开府仪同大将军,并被封为安邑县开国伯。隋朝建立后,韦霁继续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官至太常少卿。他参与了隋炀帝杨广的许多重要活动,包括祭祀黄帝和此次讨伐李密的战役。

王辩(562年—617年),字警略,冯翊蒲城人,是隋朝时期的一位着名将领。他出身于一个商人家庭,自幼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兵书,擅长骑射。王辩在北周时期就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被授帅都督。隋文帝即位后,王辩升任大都督,累授车骑将军,参与了平定汉王杨谅叛乱、征讨吐谷浑、辽东之战等重大军事行动。此时,王辩奉隋炀帝之命与王世充联手围攻洛口仓,与李密率领的瓦岗军作战。

王隆,字伯高,太原祁县人,是北周济州刺史安康郡公王杰之子。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儒学,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才华在隋朝时期崭露头角。隋开皇年初,王隆以国子博士的身份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详细论述了六国的得失,深得隋文帝的赞赏。王隆后被任命为昌乐县令,再迁至忻州铜川县令,任内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被称为“铜川府君”。

孟善谊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他的祖父孟景和父亲孟善谊都在隋朝时期仕于洛阳,因此他也在洛阳出生。孟善谊在隋朝担任的河内通守,是负责河内地区的军事和行政管理的职位。孟善谊是孟诜的父亲。孟诜在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武后时为春宫侍郎,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等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善谊虽然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相对较少,但他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他的儿子孟诜,仍然显着。孟诜在医药和食疗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着名的医学家之一。

独孤武都是北周大臣独孤信的孙子,隋朝大臣独孤罗的次子。隋大业末年,担任河阳都尉,与杨广、李渊同为表兄弟。独孤武都与将作大匠宇文恺子宇文儒童、河南留守职方郎柳续、河内郡丞柳燮等一同降李密,后图谋逃归唐朝,叛逃一事不小心泄露后,被洛阳的王世充所杀。唐高祖时追赠独孤武都为上柱国、蜀国公,谥曰悼。唐高宗时又追赠夏州都督。

公元617年九月初七这天,留守洛阳城的越王杨侗听说爷爷杨广增派了援军,本来还在担惊受怕的小心脏又来了信心,他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城中留守的士兵,以及庞玉率领的偃师的军队,前往王世充的军队会合了十余万人,去洛口攻打李密。双方隔着洛河对峙。

庞玉,京兆郡泾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人,祖籍南安郡(今甘肃省临洮县)。隋末时期,曾任监门直阁,支持王世充留守洛阳,抵抗瓦岗农民起义军。后统率万余骑兵投降李渊,作为隋朝旧臣和陇西故人,受到至高的礼遇。唐高祖即位后,授左领军、左武卫二大将军,后出任梁州总管,转任越州都督。唐太宗即位后,召还长安,授左监门大将军,掌管太子东宫军兵事务,庞玉死后,唐太宗为之废朝,追赠豳州都督、工部尚书,表现出唐太宗对庞玉的高度评价和哀悼。

看到隋朝援军来势汹汹,李密正在营帐中头疼,突然有兵卒来报,说是抓到了隋朝的奸细。李密命令带到帐前。

原来,被抓之人正是隋炀帝派往东都的使臣江都郡丞冯慈明,本想偷偷渡过洛水,不想却被李密的巡逻士兵抓住。

冯慈明,字无佚,信都长乐(今河北衡水)人。冯慈明十四岁时便担任了淮南王开府参军事,后补为司州主簿,升任中书舍人。北周武帝平齐后,授帅都督。隋文帝即位后,曾任司空司仓参军事,累迁行台礼部侍郎等职。隋大业十三年,冯慈明被任命为江都太守,此时奉诏前往东都洛阳,被李密军队俘虏。

李密听说过冯慈明的名声,邀请他坐下并慰问他,礼节非常周到。然后对他说:“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你若能和我一起,必能建立大功,你看怎么样?”

冯慈明说:“我家几代人都侍奉朝廷,享有朝廷的恩惠。前者我已有过过错,我未能好好守住家族的地位与忠诚,竟然和杨玄感一起起兵,侥幸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才有今天的处境。我现今只想着报效朝廷。王莽、董卓、王敦、桓玄等人虽然一度强盛,但最终都被消灭,罪过还牵连到他们的祖宗。所以,我是不会归降的,至死方休,不敢听从您的命令!”

李密听后很生气,就把他囚禁了起来。

在被俘期间,身陷囹圄的冯慈明并没有放弃希望与抵抗。尽管身处敌营,但他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暗地里精心谋划着如何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冯慈明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偷偷地撰写了一封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的奏表章,详细地向远在江都的朝廷汇报了当前敌军的兵力部署、战略意图以及自身所掌握的其他关键信息。同时,他也不忘向东都寄去一封信函,深入剖析贼军的整体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负责看守冯慈明的席务本竟然被他的说辞打动。或许是出于对正义的向往,亦或是受到冯慈明义薄云天之气概的感染,席务本最终决定帮助冯慈明逃离这充满危机的地方。于是,冯慈明在席务本的帮助下,趁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巡逻的士兵,历经危险逃出囚牢。

不过,他们的行动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李密的眼线。很快,李密便知晓了冯慈明的所作所为。但出人意料的是,李密非但没有因为冯慈明的反抗而动怒,反而对他这种忠于朝廷、毫不畏惧的精神深感钦佩。在权衡利弊之后,李密释放了冯慈明。

得到自由后的冯慈明满心欢喜地朝着营地门口走去,以为就此可以摆脱这段噩梦般的经历。可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他即将踏出营地大门的那一刻,一道寒光闪过,紧接着便是一阵剧痛袭来。原来,翟让早已带人埋伏在此处,趁其不备痛下杀手。可怜的冯慈明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结束了他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冯慈明的忠诚和牺牲感动了天地,后被隋炀帝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柱国、户部尚书、昌黎郡公,谥号壮武。唐初,唐高祖感其忠烈,追赠吏部尚书。

李密能够释放冯慈明,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不久前,他还杀掉了隋朝的一位忠臣,事后也是耿耿于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