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如此不得民心且战略决策失误,他真的能够通过徵兵、征税来支撑他返回长安的计划吗?江都地区的民众会不会奋起反抗他的统治?而李渊在得知宇文化及的计划后,又会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是坐视宇文化及在江都自乱阵脚,还是主动出击先发制人?这一切,都为后续的历史发展留下了诸多悬念。
公元618年三月下旬,宇文化及挟持萧皇后、秦王杨浩等,开始向北出发,目标长安。
宇文化及任命左武卫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全面负责留守江都事宜。
陈棱,字长威,庐江(郡治今安徽舒城)人,他年轻时因其父陈岘的功绩而被授予府兵军职,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陈棱是隋朝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其勇敢和智慧着称。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杰出表现,还参与了隋朝对台湾的开发,为中国的统一和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棱在隋炀帝时期历任骠骑将军、武贲郎将等职,参与了多次重要军事行动。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在隋大业六年(610年)率军远征台湾,陈棱在隋大业六年(610年)率领隋朝水师进击流求(今台湾),这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次被中央王朝军事占领,为后来的台湾开发奠定了基础,陈棱被后人誉为“台湾开山之祖”。隋炀帝死后,陈棱被宇文化及任命为江都留守,但最终被李子通(隋末民变领袖,自称楚王)击败并杀害。
那么,宇文化及政变成功后,为何想要返回长安?为何不固守江都好好发展呢?
宇文化及政变成功后想要返回长安,主要是因为他缺乏稳固的权力基础,并且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压力。宇文化及的政变成功主要依靠的是禁卫军将士的不满和思乡之情,他虽然成功上位,但还是挡不住将士们的盼望归家的心态,所以这种基础并不稳固,难以支撑他在江都长期统治,于是就宣称要回长安,迎合拉拢这帮汉中子弟。
另外宇文化及还面临着另一个内部压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封了司马德戡为温国公、光禄大夫,但心里对其一直非常忌惮,毕竟是他宇文化及做了渔人得利之事,这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迫使他寻求更稳固的根据地
此外,江都是隋朝的东都,政治、经济中心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在江淮地区活动,杜伏威自称总管,辅公祏为长史,控制了淮南各县。这些起义军不仅控制了江淮地区,还不断向江都逼近,对江都形成直接的军事威胁,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后,不仅要面对内部的权力斗争,还要应对江都附近起义军的威胁,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他的困境。
北归路上,萧皇后及六宫嫔妃依照旧制设立御营,御营前方另搭帐篷,宇文化及在此处理政务,侍卫排列仿照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伍。因为人员众多,他们强征江都人的船只,打算沿彭城(炀帝将徐州改称彭城郡)水路西行。宇文化及很赏识折冲郎将沈光(正四品,统领骁果军)的勇武,命其率领给使营(即御营)驻于禁内(御营内)。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出身官宦之家。他自幼骁勇敏捷,善于赛马,号称“天下第一”。大业年间,隋炀帝征召天下骁勇善战之人讨伐高丽,沈光报名参加,并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隋炀帝任命为朝请大夫,后升任折冲郎将。沈光擅长轻功和武术,能在高空跳下而毫发无损,因此得到“肉飞仙”的绰号。
宇文化及在政变后,为了确保自己行军途中的安全,参照隋炀帝的做法,设立了御营。这一举措不仅是为了保护皇室成员,也是为了巩固他的权力基础。
大队人马行至显福宫。
显福宫始建于隋朝,位于隋炀帝江都行宫的东侧。据《乾隆江都县志》记载,显福宫是隋炀帝在江都城外离宫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位于今扬州市内。
虎贲郎将麦孟才与虎牙郎钱杰(炀帝时设十二卫府,每卫置护军四人,辅佐将军;后改护军为虎贲郎将,并置虎牙郎副将)找到沈光密谋道:“我们这些人蒙受先帝的深厚恩泽,如今却低头侍奉弑君的仇敌,任由其驱使,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世间呢!我一定要杀了他,就算死也无憾!”
沈光听后,流着泪说到:“这正是我所期望将军做的。”
麦孟才便开始联络自己的亲信卫士,计划率领所部几千人,约定在清晨大军出发时,袭击宇文化及。不料,计划被人泄露,宇文化及连夜和亲信逃出营外,并派人告知司马德戡等人,让他们派兵先下手为强,前去讨伐。
司马德戡立即带领自己的人马前去击杀沈光。
沈光听到营外喧哗,知道事情败露,立即带人前去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帐,但一无所获,正好碰到宇文化及帐下内史侍郎元敏,沈光对其一顿数落并斩杀了他。
随后,司马德戡带兵包围并杀死了沈光,跟随沈光的数百名部下全部战死,没有一人投降,麦孟才也在此战死。
麦孟才是麦铁杖之子,果烈有父风,被隋炀帝拜为武贲郎将。
他的父亲麦铁杖生于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早年生活在广东韶关一带,以捕鱼打猎为生,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重信义。
南朝陈太建年间,麦铁杖与人结伙为盗,被广州刺史欧阳頠俘获,收为官奴,因其身材魁梧有力,后进入皇宫为陈后主撑伞。陈朝灭亡后,麦铁杖归降隋朝,加入杨素军中,因其勇猛善战,逐渐成为隋朝的重要将领。麦铁杖在隋朝期间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平定江南士族反隋势力、北征突厥等,屡立战功,先后被封为车骑将军、柱国大将军、右屯卫大将军等职。隋炀帝即位后,隋大业八年(612年),麦铁杖参与了隋炀帝东征高句丽的战役,在战斗中英勇战死,享年74岁。隋炀帝为其哭泣,并追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
宇文化及虽在显福宫逃过一劫,但他所面对的形势却越来越严峻。他从江都出来时好好地,现在想回却回不去了,因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个行政区)郡守沈法兴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攻下余杭等地,断了他的后路。
沈法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出身于吴兴沈氏大族,世代豪强,有宗族数千家。父亲沈恪历经梁、陈两朝,立下过大功。沈法兴在隋朝大业末年,担任吴兴郡守。因其家族世代在地方上有较大影响力,沈法兴在地方上拥有较高的声望和权力。
根据史书记载,宇文化及未兵变之前,沈法兴任吴兴郡太守,东阳(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贼盗楼世干侵占他的郡地,隋炀帝下诏命令沈法兴与太仆丞元佑讨伐楼世干。沈法兴抓到楼世干,正赶上江都发生动乱,于是就地起兵,名义上是为了讨伐宇文化及为隋炀帝报仇,实则又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
沈法兴从东阳出发,沿途招募士兵,向江都进发,攻克余杭,等到到达乌程时,已有六万人。沈法兴于是借势继续进攻杭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丹阳,均旗开得胜,占据长江以南十多个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后又称梁王,建都毗陵,建年号为延康,并设置百官。
乌程县隶属于吴兴郡,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地处太湖流域中心地带,地势优越,交通便利。其区域范围东至吴江平望驿,南至德清新市镇,西至湖州孺子山,北至太湖洞庭西山。公元前223年,秦朝时期改为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美酒而得名,属会稽郡。隋朝仁寿二年(602年)置湖州,治所在乌程县。
宇文化及得知沈法兴断了自己的后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
至于宇文化及以及跟随他的叛逆之徒们的最终命运将会如何,我们下章再接着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