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文学网

天天文学网>中东战争全史田上四郎 > 第96章(第1页)

第96章(第1页)

(防御型部队)向&ldo;帕尔马契&rdo;(进攻型部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项措施是实行退役制度。参谋人员40岁退出现役,野战部队军官退出现役的年龄更小。人事部制定了军人抚恤法,以便军官年满

40岁时能顺利地退出现役。由于经济界需要这些朝气蓬勃的领取退役金的前军官,并为他们提供较高地位,加之人民也广泛支持军官退役制度,所以以色列社会的军事色彩日益浓厚起来。达扬将军离职后即

1958年以后,以色列军队年龄大的人员逐渐多起来;即使如此,在这次战争中,达扬国防部长不过58岁,埃拉扎尔总参谋长48岁,北部军区司令霍非中将46岁,南部军区司令戈南少阵43岁,指挥渡河进攻作战的沙龙将军45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防军的精华‐空军飞行教官是22‐23岁,服兵役年龄为18‐21岁。

第三项措施是&ldo;画龙点睛&rdo;‐‐培养全军的战斗意志。要求部队至少在伤亡人员达到50%之前必须继续完成上级赋子的各项任务。国家为了安全,必须克服对损失的敏感性。对部队来说,最重要的是消灭敌人这个目标。统帅部队不是用语言和文书提供情报,主要的方法是向部队下达具有指导作用的指示和发出&ldo;跟我来&rdo;的命令。达扬认为,国防军在战场上的失败是指挥官脱离实际战斗的结果。他强烈要求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到第一线去。一般来说,指挥官在战场上最难作出的决断似乎是在执行任务或保存自己中作出抉择。以军尽管对人员损失最为敏感,但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支部队只要还保存50%以上的战斗力,其指挥官就不能把失败看成是正常的。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已扎根于以色列民族的特点即战斗精神中,并化为以军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如果抛开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无法理解以军在这次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三)埃及军队初战的胜利与经验教训运用的局限性

1.

埃军获得初战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伊斯梅尔国防部长的来源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三条哲学和利用了以色列遏制战略死角的苏式&ldo;火花&rdo;行动计划。

本来,考察作战成功与否的原因时,必然要碰到指挥官本身的指挥统率问题和战略思想本质问题。当我们考察这次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初战获胜的原因时,也不例外,必然要接触到埃及国防部长伊斯梅尔其人。实际上,我们从埃及国防部长的思想乃至哲学同苏式&ldo;火花&rdo;作战行动的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事前计划(以集中指挥为前提)的巧妙结合上,可以发现阿拉伯国家初战获胜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个&ldo;火花&rdo;作战行动,利用了以军的以动员态势为基础的遏制战略的死角(h后24小时)。

伊斯梅尔国防部长是埃及1957年第一批留苏军官,是在苏联接受

军事训练的埃陆军的优秀人材。他曾四次经历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在

1948年、1956年和1967年的三次战争中,他作为步兵部队的指挥官参加了战斗。埃及在六天战争中失败后,他负责指挥构筑苏伊士运河西岸的防御阵地,亲身体验到军队的覆灭意味着什么。1969年3月,他担任了埃军总参谋长,但由于对纳赛尔总统的神一般的豪言壮语表示不满,而很快就被免职了。然而,1970年10月,萨达特总统一就职,他又恢复了职务,1972年10月,就任国防部长。在这次战争中,埃军采取的稳扎稳打的作战方法,反映了国防部长伊斯梅尔的思想。在他的思想深处,令人感到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决不重蹈六天战争的复辙给军队招致毁灭。

伊斯梅尔国防部长的这一信念产生了&ldo;战争不可避免论&rdo;。他还提出&ldo;重视人的因素&rdo;反对唯武器论,主张&ldo;训练第一&rdo;。第一,他所提出的不进行战争就无法打破现状的&ldo;战争不可避免论&rdo;,是六天战争结束后对当时不战不和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这就是说,维持现状,势必把埃军限制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官兵将患&ldo;战壕病&rdo;,士气也将低落,就象不流通的水必然发臭一样,军队必将从内部崩溃。这就是国防部长伊斯梅尔的基本看法。&ldo;战争不可避免论&rdo;如同作战原则中的&ldo;目的原则&rdo;一样,为埃军官兵指明了重建军队的方向,提高了士气,把全军的思想统一到了通向战争的方向。

第二,&ldo;重视人的因素&rdo;,是伊斯梅尔对六天战争时优先重视武器因素的观点进行反省之后提出来的。伊斯梅尔提出&ldo;重视人的因素&rdo;的观点,是要清除过去的&ldo;武器培育人&rdo;的观点。他认为,制造武器和使用武器的是人,官兵只要相互信赖,树立必胜的信心,武器就会帮助官兵;六天战争时的唯武器论,导致有的部队在敌火前放下武器,或者甚至对友军见死不救。

强调&ldo;重视人的因素&rdo;,不仅在战场上收到了成果,在武器装备的研制方面也收到了成果。埃军之所以能将决定这次战争成功与否的渡河时间减少到以军估算的12,是因为缩短了在运河沙堤上开辟60条通道(每条通道需清除1,500立方米沙土量,合计需清除9万立方米沙土量)所需的时间。埃军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任务,不是使用过去的爆破方法,而是采用了1971年一位年青的技术军官发明的高压喷头的结果。战争并非是由作战理论和武器进行的,而是由有血有泪的活人进行的。这一哲学成为这次战争中埃军统帅的精神支柱,并化作官兵的为着民族而战的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