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场革命,三次战争:1908‐1913年1908年至1913年间,奥斯曼帝国内外交困。从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开始,这个历经几世纪的帝国政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国内的改革势力谋求将帝国带入20世纪,欧洲列强和新近崛起的巴尔干半岛诸国则怀着领土野心向土耳其人开战。此外,亚美尼亚和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也期望从衰落的奥斯曼帝国手中争取到更多自治。直至1914年,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仍是奥斯曼政府的重中之重,这也为其随后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下了基础。
1908年7月23日,年迈的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召开了一次内阁紧急会议。这位专制君主正面临继位30年来最大的国内威胁。希腊、保加利亚和马其顿现代国家交界处的巴尔干半岛动荡不安,马其顿的奥斯曼帝国驻军哗变,他们要求恢复1876年宪法,并重新实行议会制。苏丹比他的反对者更清楚宪法的内容。在其1876年登基后所采取的第一批政策中就有一条是颁布宪法,此举象征着由政府领导、长达40年的&ldo;坦齐马特&rdo;(土耳其语,意为&ldo;革新&rdo;‐译注,下同)达到顶峰。那段日子里,他被视为一位开明的改革者。然而之后的政治生涯,却使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僵化为一名专制君主。
究其根源,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可追溯到他中年登基时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当年他继承的奥斯曼帝国是一片混乱。1875年奥斯曼帝国的财政宣告破产,欧洲债权国立刻对其实行经济制裁。1876年,奥斯曼帝国对保加利亚分裂分子的暴力镇压被西方媒体报道成&ldo;保加利亚惨案&rdo;,这令它嗅到欧洲舆论越来越浓的敌意。土耳其一方面受到以英国自由党领导人威廉&iddot;格莱斯顿为代表的英国舆论强烈谴责,另一方面与俄国的战争又蓄势待发。种种压力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敲响了丧钟。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1861‐1876年在位)被一批富有影响力的改革派官员废黜后,不到一星期就被发现死在自己房中,手腕静脉破裂,很显然是自杀。他的继位者穆拉德五世登基仅3个月便精神崩溃。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时年33岁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于1876年8月31日开始了他的统治。
势力强大的内阁大臣们竭力劝说新上任的苏丹实施自由主义宪法,通过选举产生一个其中既有穆斯林、又有基督教和犹太教徒的内阁,从而制止欧洲进一步干预奥斯曼内政。出于现实角度的考虑而非真正信服,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同意了政府改革派的要求。1876年12月23日,他颁布了帝国宪法,并于1877年3月19日召开内阁当选后的首次会议。但是,新内阁成员刚刚会面,奥斯曼帝国便卷入了与俄国的恶战之中。
俄罗斯帝国视自己为拜占庭功业的继承者和东正教的精神领袖,一向伺机扩张,觊觎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自1453年起便是东正教和拜占庭帝国的中心,旧名君士坦丁堡。俄国垂涎伊斯坦布尔绝非只是文化上的野心。一旦控制了伊斯坦布尔,俄国便手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战略主导权,其黑海海港便能和地中海连接起来。然而在整个19世纪,由于奥斯曼帝国控有伊斯坦布尔,沙皇在黑海的舰队一直受到其欧洲邻国的压制。在占领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企图受挫之后,俄国一边利用巴尔干民族主义分子的独立运动干涉奥斯曼内政,一边通过对奥斯曼帝国的零星战役推进其领土目标。到1876年底,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制造的麻烦给俄国提供了发动另一场扩张战争的机会。1877年4月,在确保奥地利中立并且罗马尼亚准许其军队过境后,俄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沙皇的军队在奥属巴尔干地区势如破竹,同时从高加索地区攻入安纳托利亚东部。与前两次的进攻一样,他们在所到之处大肆屠杀土耳其和穆斯林农民。俄国的入侵激起了奥斯曼帝国的公愤。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凭借其伊斯兰教背景赢得抗俄战争的广泛支持。自从16世纪奥斯曼帝国占领阿拉伯土地之后,先知穆罕默德的旗帜便一直为其掌握。此次苏丹高举这面旗帜,宣布发动对俄国的圣战(jihad)。奥斯曼举国上下团结在他们英勇的苏丹周围,志愿参军,自发捐款支援抗战。就这样,奥斯曼军队暂时止住了俄军在其领土上的侵略。
正当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抗战中得到普遍支持之际,议会成员逐渐开始诟病政府处理冲突的方式。尽管苏丹的圣战对俄国侵略者进行了全力抵抗,俄军仍然在1877年底重新占据上风,并在1878年1月末直逼伊斯坦布尔城下。同年2月,苏丹召开议会商讨战争事宜。一位代表烘焙师公会的议员当面斥责苏丹:&ldo;您现在才征求我们的意见已经太迟了;您本应在还能有力回天时就来咨询我们的意见。议院与现在的形势毫无关系,拒绝为此承担一切责任。&rdo;这位烘焙师议员的一席话让苏丹确信,议会对国家事业来说是障碍而非助力。第二天,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就中止宪法,解散议会,并把一些核心议员软禁起来。之后,他便开始包揽国家政权。但那时战争大势已去,年轻的苏丹只得于1878年1月在首都城下接受了俄国的停战协议。[1]
1878年抵御俄军失败后,奥斯曼帝国在柏林会议(1878年6至7月)上缔结和平条约,遭受了重大领土损失。在这次由德国主持、欧洲列强(英国、法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出席的会议上,众人不仅谋求解决俄土战争,还试图妥善解决巴尔干半岛的许多冲突。根据《柏林条约》条款,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巴尔干半岛和安纳托利亚东部地区五分之二的领土和五分之一的人口。割让的领土中,包括安纳托利亚东部高加索地区的三个行省‐卡尔斯、阿尔达汉和巴统。这三个行省是土耳其穆斯林的心脏地带,按理不应割让。它们将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阿尔萨斯‐洛林(法国东部地区,曾因战争多次在德法两国之间易手)。